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只为眼球而无视社会责任的10万+,在很多热点事件中迫使理性退场,而变成极端情绪和偏执立场的恶性竞争。这种情绪的恶性竞争下,对受害者应有的同情成了不合时宜,对悲剧的怜悯陷入沉默的螺旋,“死了活该”之类的冷血声音大行其道。野生动物园里,隐藏着很多抓住人的疏忽随时扑出来撕咬的老虎,我们的网络舆论场不能变成一个类似的野蛮丛林,那些爱吃人肉爱喝人血的舆论恶虎蹲守在键盘后,等着撕咬那些浸染着人血的“谈资”。

 

2016年,在老虎咬死人事件中,有人说那个被咬伤的女人“承担着这个世界的全部恶意”,说得一点儿都不夸张。这女人一定没想到开车门这一疏忽会遭到老虎撕咬,更想不到的是,被老虎撕咬后又遭遇到吃人血的舆论老虎,让她在承受被咬之疼、丧母之痛、自责之折磨的同时,还得承受舆论的撕咬。一场本该带着悲悯去反思教训的悲剧,在跑偏的舆论下被很多键盘侠当成了闹剧,欢乐地编段子,快乐地熬鸡汤攒金句,老虎撕咬出的血滋养着很多人的亢奋。

 

一 偏执情绪的恶性竞争

 

网络和自媒体的赋权给公众带来了很多福利,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反理性的偏执情绪获得了亮相并爆款的机会。比如,很多过去只会私下扯淡、胡喷、闲聊的情绪化感慨,被人自信满满一本正经地拿到媒体平台上胡说八道。

比如看到老虎在公园咬人的新闻,大叔大妈们跳广场舞时肯定会一边扭一边感慨啊:唉,以后千万别去这种公园了;咳,千万要躲开那种易怒的女人;咳,这完全是贱人作死啊,真是死了活该!不作死不会死,这下母老虎遇到真老虎了。--显然,这种感慨都只是一些不过脑子的情绪,根本未经深思熟虑而是条件反射般的想法,夸大个案,乱设因果,缺乏同情,经不起理性的推敲。这种非理性的感慨,在私下叨叨一下也许可以,谁没点儿情绪啊。正儿八经地写成评论,就是胡扯了。

可现在的网络表达没有门槛,助长了一种将只适合私下感慨的混乱情绪输送到大众传播平台的恶习。这些不合常情常理的极端感慨因为符合了情绪传播的痛点,往往又能获得极高的传播,使本就情绪泛滥的网络更加泛滥成灾。那些过去只存在于私下闲聊、不登大雅之堂的谬论,在新媒体时代镀了一层金,装扮上网红的油彩,摇身一变美其名曰10万+爆款文。

只为眼球而无视社会责任的10万+,在很多热点事件中迫使理性退场,而变成极端情绪和偏执立场的恶性竞争。这种情绪的恶性竞争下,对受害者应有的同情成了不合时宜,对悲剧的怜悯陷入沉默的螺旋,“死了活该”之类的冷血声音大行其道。

 

二 键盘后的冷漠和冷血

 

在过去诸多“见死不救”事件中,路人受到了网友的诸多批判,人们追问,为什么冷漠无情的都是路人,而义愤填膺的都是网友。――其实这是一个误解,网众很多时候确实义愤填膺,却是义愤填膺地冷漠无情,愤怒地冷血。

这件事所引发的舆情跟前几天挺像,一个女孩打网约车时遭遇猥亵,女孩没有反抗而是强忍骚扰拍照取证,下车后报警。女孩在网上说了自己的遭遇后,下面的跟帖真是不堪入目,很多人竟然把矛头指向了女孩:有的质问她为什么不反抗,有的反问她为何坐网约车,批评她为何缺乏安全意识竟然坐前排,甚至有人批评她为何穿裙子。

虽然一个是被老虎咬,一个是被猥亵骚扰,事件不一样,但键盘后的评论所暴露出的冷血冷漠思维是一样的。不是进入到具体语境中去怜悯和同情,不是把矛头指向真正的问题,没有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缺乏基本的善意,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进行批判。在他们眼中,那个被老虎撕咬的女人跟自己毫无关系,那不是一条命,而是自己饭后的谈资。当我们评论时没有了对生命的关怀,没有了共情的能力,别人的生命只当成自己的谈资,貌似高贵冷艳实则冷血冷漠便成了必然。

背后的隐喻让人不寒而栗,野生动物园里,隐藏着很多抓住人的疏忽随时扑出来撕咬的老虎,我们的网络舆论场不能变成一个类似的野蛮丛林,那些爱吃人肉爱喝人血的舆论恶虎蹲守在键盘后,等着撕咬那些浸染着人血的“谈资”。

 

三 标签和移情下的舆论跑偏

 

很多公共事件中都存在这种楼被盖歪、论调跑偏的现象,悲剧成为闹剧,反思成为撕咬,受害者成为靶子――导致这种现象的除了情绪的恶性竞争和键盘后的冷血之外,还有很多原因。

比如,借此寻找道德和智力优越感。老虎吃人事件中那个女人确实不应该开车门,不知道什么原因让她在那会儿失去理性――并非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致命疏忽,但人都会有疏忽的时候,她已经付出了沉重代价,这种代价将让其终生刻骨铭心,她是悲剧的受害者。那些像乱箭般射向她的、恶意满满的批评,除了滋养批评者的优越感外,别无用处。优越感有时真是一种病毒,不顾别人的痛楚,无视基本的是非,抓住一点疏忽得理不饶人,以对细节的苛责彰显自己的不凡。

人们都爱逼着别人去反思,而缺乏从别人的教训中自我反思的能力。女人被老虎撕咬,母亲为救女儿被老虎咬死――这是一个需要反思的悲剧,当事人的疏忽无法回避――根本无须外在压力,自食其果的当事人自然会吸取这一血的教训,对于外人,应该更多地提醒自己,避免自己出现这种致命的疏忽,而不是把别人的无意的疏忽当成批判矛头。人人都自视不会有这样的疏忽,可问题却常常发生,都是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当别人的教训,而自己只是别人教训的看客。

另外一个问题是舆情发酵中的标签效应,人们容易被某个标签牵着鼻子走。很多人根本不看老虎咬人事件的新闻细节,在新闻标题中看到“女人吵架”的诱导性字眼,脑海里的固有偏见迅速被激活,于是根本不顾事实,不看具体的新闻细节,而紧盯“女人吵架”这个字眼去脑补,很快通过脑补完成了对事件的想像:母老虎发怒失去理性,在不能开车门的地方打开车门跟丈夫吵架,遇上了真老虎,还搭上了母亲的一条命。当无视具体新闻而沉浸于这种标签想像中时,当然会变成喷子。

当然还有舆论传播中的移情效应,将自己生活中的怨愤投射到相关公共事件中,借此发泄不满情绪。生活中遇到过不顾场合爱闹易怒的女人,身边有那种爱作的人,这些情绪都投射到这一新闻事件中,于是就有了那些冷血冷漠的评论。借对热点事件小题大做,来浇胸中情绪的块垒。

 

话题:



0

推荐

林宇

林宇

19篇文章 40秒前更新

日报评论员、作家、媒体人。从业20多年,坚信新闻和常识的力量。此博主要为个人观点,使用笔名。养成读书、思考和写作的习惯,就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