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引发如潮的舆论批评后,上海终于恢复了浦东机场区域内网络车运营服务。听取民意,有错就改,是好事,但我觉得,这时候不要去谈什么“纠错的胸怀”,不要以“纠错”掩饰“出错”,需要反思此前决策过程中的教训: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公共决策何以脱离了常情常理常识,何以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

“上海交通委”是这么说的:根据广大市民乘客的建议,市交通委决定,自2月4日起恢复浦东机场区域内网络车运营服务,市民乘客可通过各网约车平台在浦东机场区域内预约用车。市交通委将要求各网约车平台规范运营,做好驾驶员管理工作,遵守浦东机场交通组织安排。同时,市交通委将积极组织运力,不断提升服务,满足广大市民乘客出行需求。

“纠错”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承认此前决策的问题,为给公众添的堵、给出行带来的麻烦道个歉,进而举一反三反思非理性决策的问题,就更不错了。是的,认错纠错需要“胸怀”,但如果不去直面出错的根源,不去坦诚地反思,以后还会出错。纠错是出错后最起码的要求,不能因为某些地方“不肯认错”或“知错不改”,就拉低纠错的要求:算了算了,都已经恢复了,已经非常不错了,下次注意就行了。

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公共政策,绝不能与常情常理常识为敌。网约车在公众日常出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习惯了用手机预约叫车,网约车丰富了人们的出行选择,春运场景下人们对网约车的需求更是旺盛,尤其是机场车站这些地方。按理说,人民需要网约车,这时候理所当然要做的,更应加大网约车的投放,为人们更便捷、流畅、无障碍地叫到网约车提供便利,这也是广州和北京受到乘客表扬的地方。公众最需要网约车的时候、最需要网约车的地方,竟然禁止网约车运营,这不是与公众的常情常理常识为敌吗?

一些地方的“规定”很多,常常能翻出某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的“临时规定”为自己背书,显得很讲法律的样子。但再多的规定,不能与常情常理常识为敌。规定的正当性基础,在于尊重常情常理常识,既要过法规的合法性审查那一关,也要过常情常理常识这一关。人们不是常说嘛,在我这儿过不去,在常情常理常识这儿过不去!

我在昨天的文章中提到“舆情”这个词,地方害怕引发舆情,舆情是什么?它是真实民情民意的反映,一件事违背常情常理常识,像一根刺卡在公众的喉咙里,公众就会喊出来,这种喊出来的声音形成一种倒逼官方关注的力量,政府必须努力拔掉这根刺,让这件事回归常情常理常识,否则这根刺也会卡在官民关系中,这叫“舆情”。上海浦东机场春运禁止网约车运营,显然就违背了常情常理,形成了一根刺卡在民众喉咙、心中的刺,不平则鸣,这几天舆论场上公众的批评,就源于那根刺卡着,特别特别地不舒服,人心的水温,形成了一种让官方无法不直视的“舆情”。今天恢复网约车运营,才算初步拔掉了这根刺。朝令夕改,公信力受到消耗,这根刺还得慢慢去化解。

看看近来一些地方的舆情,都是看得见的“与公众的常情常理常识为敌”。比如近日一条“村民办酒席遭执法人员撒盐”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并引发热议。视频画面显示,贵州毕节一户人家办酒席时,有挂着牌子的执法人员往食物中撒盐。官方通报称,村民为孩子举办“剃头酒”,当地相关工作人员前往劝阻,过程中沟通不畅,发生往食物中撒盐等不当行为。——这事引发的“舆情”,也是人们心中愤愤不平的常情常理,你再抵制“陈规陋习”,也不能这样糟蹋粮食。树立文明新风有很多方式,这是最悖离常情常理、最愚蠢、最容易激化矛盾的一种方式。梳理一下那些真正的舆情,哪一个不是在某些地方悖离了常情常理。

舆情敏感,不是“把舆情当敌情”,关键在于对公众常情常理常识的敏感与尊重。无论是出台某个政策,还是执行某个规定,要把“常情常理常识”当成一把重要的尺子,也就是人们学说的“扪心自问”,能不能过老百姓的常情常理那一关?舆情的背后是“舆论水温”,端端地坐在公众那一边,保持与公众同样的常情常理感,才能与公众保持同温,才不至于脱离人民群众而在评论区大翻车。无论是舆情上低级红、高级黑还是傻白甜,本质上都是失去常情常理感。浦东机场纠错之余,需要深思这个教训。

 

话题:



0

推荐

林宇

林宇

19篇文章 40秒前更新

日报评论员、作家、媒体人。从业20多年,坚信新闻和常识的力量。此博主要为个人观点,使用笔名。养成读书、思考和写作的习惯,就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