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还记得那些“造神式”大学新闻吗?全员保研的寝室、实习学业社团三不误的模范学生、学霸情侣,铺天盖地的六边形全能榜样们,在潜移默化中反复提醒着大学生“应该如何”。然而,营销号们显然已经不满足于这些强调个人才能的宣传,开始“另辟蹊径”:最近,“大四女生边上学边带娃成绩全班第一”冲上热搜,视频中,贵州一名大四女生在宿舍床上给婴孩喂奶,还晒出了自己在校期间获得的奖状,而她的抖音简介也赫然写着“带你看大学结婚生娃的快乐”云云。无论是拍摄主体抑或加强宣传的媒体,都预设着提倡学习、生育“两手抓”的立场。

这种案例引起了意料之中的争议,在部分网友盛赞女生是“人生赢家”、过着“加速人生”的话语之外,质疑声也如影随形,有人直言:“如果我的孩子这样,我会和她断绝关系。”事实上,在不违法的情况下,生育与否、何时生育,都是较为个人的选择,也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而选择大四生子的女生小黎,上传视频的初衷也只是分享生活,强调不建议大家盲目模仿,成年人要学会为自己所做的决定负责。其问题所在或许并不是行为本身,而在于此事的爆火。这不仅在“造神”大学生新闻的逻辑延长线上,更牵涉到我们的社会长久以来的“催生”现象。而对于更高生育率的需求,绝不应该诉诸“大四女生生娃”的误导宣传。

“班级第一”“奖学金拿到手软”,不妨先看看“光鲜”形象下的一些灰色细节:小黎获得的大多是针对扶持贫困学生的“励志奖学金”,具有鼓励和资助性质,相较普通奖学金而言,对学术水平的要求、含金量都更低;另外,晒出的奖状时间也停留在她怀孕前,即2022年或更早;这些似乎不能作为“生育不影响学习”的有效证明。同时,小黎的顺利,是在多种“幸运”的结合下完成的:没有孕反,有父母、丈夫的支持,也被师长与同窗包容。必须注意的是,怀孕是一件极其耗费女性精神、时间,以至会损害肉身、影响未来人生走向的大事,缺乏上述任何一项支持,都会造成结果的偏差。

可以说,小黎的案例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参考价值,在学业忙碌的本科阶段生育,依旧困难重重,不应被提倡、效仿。有评论称《“大四女生生娃”?不过是加了滤镜》,确实如此,是一种滤镜化宣传,催生引导中带有很强的误导性。

在此基础上看待事件所收获的热度,或许更能明白其中的不合理。“大四女生生娃”与保研宿舍、全能学神相类似的,是都在鼓励当代年轻人更努力拼搏,甚至是更“卷”。但一旦与“生育”挂钩,就远没有单纯追捧成就那么简单。

有一条关于这则新闻的热评,读来不禁毛骨悚然,字字让人肝儿颤:“谁不喜欢已经生育的应届生呢?”寥寥几字看似只是轻飘飘的调侃,但背后所牵涉的,是女性走上职场时不得不面临的性别歧视与生育抉择,而这些艰难是血淋淋的。随着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女性在找工作时不得不接受更多来自企业、工作单位的“质询”,确保不会因怀孕请假而耽误工作。

已婚已育、已婚未育、未婚未育,处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女性仿佛被“明码标价”,就业机会因应这些标签而不同程度地浮动,其中又以客观上更有生育倾向的已婚未育女性为最弱势。上文引述的话似乎存在着一种顺应歧视、臣服于歧视的态度,也即,“因为企业容易不录取尚未生育的女性,所以应该尽早完成生育,方便找工作”。这种避重就轻的逻辑,是在忽视本就不公平的竞争氛围和社会环境,反将“改良”、“改善”的责任推到困难重重的女性身上,对提升生育率百害而无一利。“大四女生生娃”的新闻佳话,回避着这些深层次问题。

近来类似的催生新闻似乎特别多,舆论绞尽脑汁地树典型、讲故事、生产佳话营造生育氛围。背景是国家统计局的严峻数据,我们的出生人口从2017年开始持续下跌,2022年则开始人口负增长;严峻形势导致“催生新闻”频发,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真正能改善现状的是创造更友好的生育环境,如发放更多真金白银的生育补贴、监督企业杜绝歧视现象、解决生育的后顾之忧、充分尊重女性的生育意愿等,若只是以这种方式“挖掘”生育潜能,以极端个案误导年轻人,营造某种压力氛围,只会招致年轻人的反感!

 

话题:



0

推荐

林宇

林宇

19篇文章 40秒前更新

日报评论员、作家、媒体人。从业20多年,坚信新闻和常识的力量。此博主要为个人观点,使用笔名。养成读书、思考和写作的习惯,就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