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新闻易感人群,轻易感动轻易激动,轻易被激怒,轻易被吓住,轻易热血沸腾,轻易被诱导,又轻易地遗忘健忘,沉浸到新的热点中。那些貌似深刻的反思,不过是对一个“热点”的本能而肤浅的感慨罢了,人们习惯于从热点中总结原因并上升到一种伪哲学高度,然后转身忘去――说到底,只不过是“怕死”罢了。
 

一个前媒体人、现创业者的英年早逝,引发了朋友圈无数人对生命逝去的惋惜和感慨。一些感慨,听起来似乎充满同情,其实廉价而冷漠,鸡汤且肤浅,投射的不过是自己对死亡的恐惧罢了。

 

有人说,要珍惜健康啊,没有了健康,什么都没有了。――生命无常,死亡有很多原因,你怎么知道猝死原因是因为“不珍惜健康”,是因为生活不规律?

 

有人说,一定要注意身体,千万不要太拼,不要再拿命换钱了。――你好像比医生还知道别人的死因?凭什么就想当然地以为是死于赚钱,是拿命换钱?

 

有人说,创业者太不容易了,身心俱疲,珍惜生命远离创业。――凭什么又把死因归于创业了,有统计显示创业者的死亡率比普通人要高吗?有数据显示创业者更容易猝死吗?

 

对一起猝死个案充斥着太多想当然的归因和脱离具体事实的过度阐释,这时人人似乎都成了医生。

 

很多感慨其实跟逝者无关,只不过是借别人生命的逝去来表达自己的生存焦虑,把别人的死当成一个“教训”(所以说很冷漠)。那些感慨也并非真正出于对生命和健康的珍重,而是对死亡恐惧的投射,被一个成为热点的猝死个案给吓住了。可以预期到的是,朋友圈的热点很快会被下一个热点所覆盖,一个人的猝死触发的死亡恐惧很快会被遗忘。

 

恐惧死亡是人的本能,现代社会中这种焦虑和恐惧尤其普遍,这种恐惧会驱使着人们对身边的那些死亡事件表现出过度的反应。日常越是“无感”的人,越可能被这种猝死新闻所“吓”住,越会生出很多廉价的感慨,总结出很多“教训”,在一番集体感慨中完成一次自我安慰。当然,感慨过后,也迅速健忘,很快回到原先的生活节奏,继续熬夜,继续抽烟,继续醉生梦死摧残生命的不健康生活。

 

那些貌似深刻的反思,不过是对一个“热点”的本能而肤浅的感慨罢了,人们习惯于从热点中总结原因并上升到一种伪哲学高度,然后转身忘去――说到底,只不过是“怕死”罢了。

 

人们对具体细节和死因是不感兴趣的,只不过是被“猝死”吓住了,死亡的恐惧驱使着人们过度归因,跟着各种标签走。猝死前面的标签如果强调的是“网络媒体人”――会感慨做新媒体真的不容易;强调的是“创业者”――会感慨创业太不容易了;强调的是“年轻人”――会是铺天盖地对年轻人生存状态的感慨;当然,如果强调是一个“房奴”的话――可能就会演变成对高房价的讨伐。对死亡充满恐惧的人们,会把自身的生存和身份焦虑投射到那些个案中,并不关心猝死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被标签诱引着去迫切归因,又迅速遗忘。

 

没有人能超越对死亡的恐惧,但理性的人不会因为身边个案性的猝死案例就错乱归因,发那些廉价的感慨。

 

我把这种称作“新闻易感人群”,就是容易被那些只是个案的新闻热点触发感慨。“新闻易感人群”有一个共性,就是缺乏坚定的不可动摇的信念,没有对个案和普遍问题的区分能力,情绪容易被各种热点和个案牵着鼻子走,爱跟风,易摇摆,情绪化,见风就是雨,在此起彼伏的热点中一惊一乍,只会大发感慨,而无能作出理性的判断。看到有人创业成功,纳斯达克上市一夜成千万富翁,便被创业的神话所感染,欢呼创业神话。看到一个创业者猝死,便被吓住了,称创业多不容易,将创业悲情化,感慨还是别“拿命换钱”了。日常没有健康观念又是熬夜又是吸烟,看到猝死新闻后又过度防卫。

 

新闻易感人群,轻易感动轻易激动,轻易被激怒,轻易被吓住,轻易热血沸腾,轻易被诱导,又轻易地遗忘健忘,沉浸到新的热点中。


 

话题:



0

推荐

林宇

林宇

19篇文章 40秒前更新

日报评论员、作家、媒体人。从业20多年,坚信新闻和常识的力量。此博主要为个人观点,使用笔名。养成读书、思考和写作的习惯,就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文章